京西古道

#

人文历史

京西古道渊源

京西之山,统称西山。群山之中,遍藏乌金。元明以来,京城百万人家,皆以石炭为薪。加之这里出产石材,琉璃的烧制更是闻名京城,于是,拉煤运货的驼马成群结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山路石道上来来回回,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京城到西部山区,再远至内蒙古、山西的商旅道路。


阜成门是北京内城的西门,过去俗称煤门,运煤的车马均从此门进城。过去城门洞上还镶嵌着一块刻有梅花的汉白玉石,利用谐音作为标记。明清以后,京城用煤量越来越大,仅靠阜成门进煤,已难供所需,所以在康熙年间,作为“水门”的西直门也开始大量进煤了。 


出了阜成门一直向西,就到了模式口。模式口以前叫磨石口,因为出产上好的磨刀石而得名。1922年,磨石口村成为老北平市郊第一个通电的村庄,于是第二年改村名为模式口。模式口一带还是饲养骆驼最多的地方。老舍笔下的祥子正是因为被当兵的抓差到了磨石口,然后偷了三匹骆驼逃命才得了骆驼祥子的绰号。 


出模式口,古道西行,从三家店跨永定河后而至琉璃渠。

三家店成村于辽代以前,因始有三家客店而得名。这里是路出西山后最初的平原地带,因此它成了一个煤运集散地。所以明清时期三家店是京西古道上最为热闹繁盛的村落之一,街市上五行八作,大小买卖、商铺二百多家,其中仅煤厂就有二、三十家。 


这里曾经是一所会馆。当年出外经商的山西商人远赴京城时每每路经这个繁闹之地,于是明朝年间他们便集资修建了这所山西会馆。

自西北蜿蜒而来的永定河水在三家店的村西口流淌千年,当年这里是京西古道上最大的一个古渡口。早在明朝的万历年间,因为运煤的需要,河上架起了木板桥,直到1921年,北洋政府拨款30万大洋,横跨永定河修筑了这座由法国人设计的北京地区最早的洋灰桥。

跨过永定河便到了西山脚下的琉璃之乡。琉璃渠村明清时称琉璃局。明朝初年,扩建京城、筑造宫殿所用的大量琉璃砖瓦,有一半产自琉璃局。清朝乾隆年间,北京城内的琉璃厂撤消合并到了琉璃局,这让琉璃砖窑的炉火一直旺盛到了今天。

古道穿琉璃渠而出之后一路西去,它翻山越岭地串起一个又一个古老的村落,直到京西古道上的重要关口王平口。这段从模式口到王平口32华里的古道被称做西山大路的北道。站在王平口关城之上,远眺峰峦深处,隐没于荆棘丛林中的千古驿道密如织网般地尽现眼前。

早年间,每到秋季,京城内外的有钱人家就开始忙着买牛套车,前往西山窑头采买煤炭。

一般地,从“煤门”阜成门出城,径直西去,便踏上了进入西山的大路。一路从模式口往西北方向经三家店、琉璃渠到王平口的古道,是西山大路的北道。另外一路从模式口向西,经麻峪跨永定河过峰口庵到王平口的古道,这是西山大路的中道。相传五代时期,有一个叫刘仁恭的军阀在这里占山为王当了土皇上,他自行设置了玉河县并劈山开道修了这条路,所以后人也将西山大路中道称为玉河古道。

在这条古道的中段,有一个叫圈门的地方,以圈门为起头儿向西到峰口庵是一条13华里长的沟谷,于是当地人就称这里为门头沟,今天北京门头沟区的名字便是由此而来。

圈门这个地方是因为这座带券洞的过街楼而得名,这个过街楼就是门头沟之门,形成于此地的村落叫做门头口。

圈门可以说是京西煤业的发祥地。以前老北京有句俗话:家有一口粥,不上门头沟,就是对到圈门一带走窑而言。


庙会香

在北京西山,群峰之中,寺庙众多。潭柘寺、戒台寺,九龙山和百花山的娘娘庙,以及颇负盛名的妙峰山,自古是京西一带祭祀社神的圣地,也因此形成和遗存了记载着宗教与民俗活动信息的进香古道。


古刹戒台寺,始建于隋代,素有“神州第一坛”之称。明清时期开始,每到四月花开时节,天下游僧、四方香客便来此朝佛进香。而京城的百姓也在这万物复苏的春天前来耍戒坛、赶庙会,游春踏青。一时间,“古道青山杨柳暗,马蹄单绕寺门烟”。


一般地,到潭柘寺和戒台寺进香的道路有两条。一条是从卢沟桥起,经长辛店西行上山,穿石佛村而至石牌坊先到戒台寺。然后翻越西峰岭,走过几个村庄。香客行程几十里,便终于到了这座“京都第一刹”。在这条已被108国道覆盖的山路中,尚还较好地保存着从石佛村到戒台寺之间长约两公里的古道。这段古道平缓,易于行走。清代康熙和乾隆皇帝到戒台寺进香时,就是走的这条古道,当地人称之为御道。


这条古道上的一个驻足之处是路边山崖上的摩崖造像。可以想见,当年赶往戒台寺烧香的善男信女们走到这里,已是未到寺庙先拜佛。这里曾有一处永庆庵,而“石佛村”一名便是因了这十八尊雕刻于明代的石佛得来的。


另一条进香道实际上就是西山大路的南道,它越过西峰岭后与卢潭古道会合直达潭柘寺。


据《宛蜀杂记》记载,戒台寺庙会期间,“天下游僧毕会,商贾辐辏,其旁有地名秋坡,倾国妓女竟往逐焉,俗云赶秋坡”。明代,赶秋坡的妓女们在古道途径的岢萝坨村集资修砌了一座汉白玉单孔石拱桥,这座被后人称为娼妓桥的石桥见证了古道曾经的繁闹。


鲜花盛开的季节,西山中另一处回荡着欢声笑语的地方是妙峰山。到妙峰山娘娘庙的进香古道多达六条,可见其香火之旺。古香道上的标志性建筑是茶棚。当时,殷实人家出钱,沿路支棚结彩,烧粥煮茶招待进香者。古香道上每隔数里便建有一茶棚。琉璃渠村的万缘同善茶棚是其中最大也是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朝山膜拜的人经过这里,首先要烧香参拜,然后才能在天棚下面打坐休息。


泡桐树下,放飞思绪。

古香道上,山间铃响香客来,络绎前行的人们一路朝顶进香;山路两旁,摊棚林立;人来车往,热闹非常。而如今的花开四月,妙峰山上,今人有幸也可以置身于这样的一幅景象之中了。


古道村落

麻峪村、大峪村、东辛房、门头口、孙桥、天桥浮、孟家胡同、官厅、老虎窑、峰口庵、黄石港、十字道、王平口;三家店、永定河、琉璃渠、愁儿岭、斜河涧、水峪嘴、牛角岭、桥耳涧、马各庄、石古崖、色树坟、王平村;芹峪口、苇子水、田庄、淤白村;斋堂村、白虎头、牛战、娄儿岭、沿河口;卢沟桥、长辛店、东王佐、沙窝村、大灰厂、石佛村、戒台寺、罗锅岭(西峰岭)、南村、鲁家滩、南辛房、平原村、潭柘寺;古城、庞村、永定河、东辛称、西辛称、栗园庄、何各庄、太清观、万佛堂、桑峪、潭柘寺;庞村、永定河、卧龙岗、栗园庄、石门营、石厂、苛萝坨、罗锅岭、潭柘寺。


特色

京西多古道,这源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物产资源。京西群山之中,遍藏乌金。元明以来,京城百万人家,皆以石炭 京西古道为薪。


从王平镇韭园村出发,沿着崎岖的山路登上九龙山顶,顺着山梁西行约三个小时,便到了峰口庵,一道关城横亘在山的垭口处,古道穿城洞而过,这就是号称古道中路第一隘口的峰口鞍关城。关城为拱型结构,大体完好,是当时玉河乡与王平口巡检司的分水岭,也是重要的收费关隘。遥想当年,关门一开,商旅出行,骡嘶马鸣,驼铃十里,商队络绎,山回人声,水返驼影,这样一幅京西古道图卷,已经永远地封存在了历史的记忆中。


京西古道曾经是一条有六米多宽的关山大道,全部是用石块儿铺砌而成。古道经北、中、南三路而进入西山腹地,会集于王平口再向西延伸,可谓咽喉,王平口因此号称“过山总路”。今天我们要探寻的就是古道中路西段最为精华的峰口鞍段。


沿着荒草丛生的古道穿城洞而过,路几乎被灌木掩盖,向前钻出灌木丛,一片壮观的“蹄窝”赫然在拐弯处呈现,这就是期盼中的京西古道最壮观的路段。虽然已经在照片中看过了很多次,但真正走进它还是忍不住惊呼。薄雾笼罩下的古道透着一丝神秘,静静地诉说着历史的厚重与沧桑。沿山凿出来的石路被磨的很是平滑,泛着细腻柔和的光泽,很难想象这光滑的路面和旁边粗糙的山体居然是同一种石材。在十余米的路段上,布满了大大小小、深浅不一的蹄窝约百余个,略有规则的向前向后排列而去,密集清晰,鬼斧神工。古道一直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薄雾里,那些古老的故事似乎也就此蔓延开去,任凭你的思绪飘得多远,想象多么丰富,它都能承载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