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兰古道

#

人文历史

清嘉庆年间,由於经歷了朱一贵及林爽文事件,并且為了实施屯番制度,因此对北叁貂防务相当重视,在北台山区先后修筑了许多山道,所以古道的基本意义也在防民乱番害的军事意图中渐渐展现。

 

古道影响社会生活是藉由军事防备而使得区域具安全性,也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安溪人使用此交通路线涌入北拳山山区开垦,因此古道的形成正是石碇等聚落得以成形的主要命脉。
 

到了嘉庆末年,為了开闢农田种水稻,古道在此则转换了另一种涵意,為了灌溉水稻,先民利用家乡的农田水利技术在此地开垦新的生命,由於枫子林之山中水涧水源不足以种植水稻,因此必须取自景美溪水源,所以就沿着旧时古道而开挖出长达叁公里的水圳,此时的古道不但具备生活空间的连结角色,更是生活緀济来源的重要关键。

 

同治年间,樟脑与茶的出口贸易才刚开始,同时也影响台湾本身的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以枫子林、石碇两地来说,社会经济不再是以种植水稻為主,取而代之的是茶叶与樟脑,生產茶叶须要有人从事採茶、製茶、茶师及包装,生產樟脑也一样。因此,古道便成為运送此类经济作物的主要交通干线,通行的大多是挑夫和商旅。
 

 


特色

竹海可以淹没你的视线。古道像一条游龙,在这无边的竹海中穿行。古道长亭是中国最美的文化之一。桂川古道上有两个路亭,名称简单而直白,分别叫上、下路亭。


不时山岭上伸出几块突兀的石块。这些可不是普通的石块。这些石块叫“挑丁”,用来拦截毛竹。竹山高远广袤,山民如何把伐下的毛竹运出深山,自有一套办法。他们利用山势,把毛竹一根根顺着山沟滑下去。“挑灯”把毛竹拦截在古道上,然后沿着古道把毛竹挑出山外。一块小小的石头凝聚了当地老百姓的智慧。


阳光明晃晃的,径直走出去。站在阳光下,才知道已经穿越了十里竹海。站在山岭上眺望,泽雅水库像一弯璞玉藏在群山的环抱中,美得奇异。观水,观山、观竹海,这里是最佳位置。


再往前就是洞桥头村,漫山都是梯田,蓝天辽阔,梯田广袤。古道飞腾梯田之上。绕过山弯,就到桂川村了。这个白云深处的古村,海拔有500多米。 一条小溪从村前潺潺流过。村里民居全部是粗石砌墙,红瓦覆盖。这些红瓦都是村民自己烧制的。红瓦古村有着别具一格的美。


在盘旋而上的古道上,可以看到对面山上有一片田野。这是桂川人农业学大寨时的硕果。桂川人开山造田,将水从山坳里引到村对面的大平山去,全村男女老少不分白天黑夜参加造田。这造田行动还引起了当时温州地委和省领导的重视,不少城里的单位和学生也来参观学习和劳动。那一年,桂川人在大平山改造出水田二十多亩。为推广桂川农业学大寨的经验,省里还在桂川开了现场会。后来村里人,陆陆续续还开垦了几十亩水田——那个特殊的年代虽已远去,却留下了历史的遗迹。绿竹环绕的田野,像个聚宝盆,村里人依然在这里耕耘收获。


这白云深处的人家,耕田、种菜,土灶烧三餐,闲坐话桑麻,日出开门见山,日落关门枕山,过着原始本真的生活。在这里,心会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