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子古道

#

人文历史

骑田岭余脉在粤北一带肆意奔腾,巍峨的山脉令人望而生畏,由河谷、盆地天然构建的山间隙道则是沟通中原与岭南交通的绝佳之处。星子盆地正是粤北群山中的一颗明珠,大东山、簸箕山分别从东西两侧向内倾斜迂回,呈合抱之势,辅国水、奉化水、清江等湟水(今连江)诸源萦绕其间。早在秦汉时期,星子就是王朝统一战争中大兵南下的中继站,当金戈铁马的杀伐之声渐行渐远,由此开创的道路却成为中原与岭南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 


有两条古道在星子穿境而过。一条由湖南临武南下,越过湘粤边界的茅结岭、南天门(即顺头岭古道)后直接星子,此即秦时所创“荆楚走廊”,亦是汉代“西京古道”的重要一段;另一条从湖南宜章南下,越过凤头岭达星子,是湘粤古道的一支。两条古道在星子汇合后直达连州,再经陆路或湟水水道可远达徐闻、番禺等地。秦汉以降,星子古道既是震慑边陲的兵道、传达政令的驿途、贬官南徙的辛酸路,又是南北商品交流的要衢。星子是古道的宠儿,频繁的过境贸易给星子提供了给养。据文献记载,星子在宋代就已成市,古道上行人如织,商贾贩夫在此停留贸易,一时商铺林立,蔚为壮观。可以想见,站在高处俯瞰星子,鳞次栉比的商铺、街道组成一幅壮丽的银汉星空图,星子之名或源于此。明清时期,楚地配食粤盐,“粤盐遍湖南,肩挑贩夫益至数十万人”,星子古道更为繁忙。

 

特色

时过境迁,星子古道已难觅全貌,寻之里中父老,乃可略知脉络走向。路旁的村寨古堡、断碑残铭、凉亭古树犹如饱经沧桑的老人,向过往的行人述说着昔日的繁华气象。山洲村(今属大路边镇)北门楼是历史的见证。门楼早在明代就已建成,清代多次重修。门楼及围墙用青砖、条石筑成,坚不可摧。门楼建有两层,底层是行人往来的通道,古时每当夜幕降临或土匪来袭时即闭此门。上层设有瞭望孔道,用以观察敌情和打击入侵之敌。咸丰年间,有流寇窜至山洲堡,面对门楼、高墙无计可施,被山洲乡勇一举击溃。时至今日,古堡已颓,门楼也已苍老,而门前的古柏却参天蔽日,似乎仍在回味着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黄村是星子古堡之一,北临荆楚古道,南滨湟水水道,为交通要冲。黄村古堡布局奇特,整体呈八卦图状,所有卦象均由长短不一的巷道构成,堡寨中央的两口水井则是“八卦图”中的阴阳鱼。水井原是村中饮水之源,据说后来村民饮用此水频频得病,疑为风水作怪,于是将井填平。麻石铺就的巷道经不住岁月的打磨,已变得细腻光润,在细雨的滋润下发散出淡淡的光。房舍沿巷道展开,青砖灰瓦掩映成趣,门楣回廊精工雕琢,将当日的富庶、祥和尽情阐释。古寨四周以高墙环绕,仅有朝向不同方位的四座门楼与外界相通,门楼与围墙设有瞭望孔,以防土匪流寇的侵扰。遍览八卦古村,传统风水堪舆与防御功能相得益彰,令人叹为观止!如今,村民已大部分迁往附近的新居,古村行人寥落,屋檐滑落的雨珠在门前的石阶上低声吟唱,偶尔闯入的游客打破了古村的宁静。


古道旁不乏富家大族,正是由于古道的畅通,他们辗转贸易,终致巨富,而建筑也成了财富与身份的象征。黎水村(今属大路边镇)的古堡式建筑可谓古道旁的经典。青灰色的古堡森然矗立,足以让流匪望而却步。顶端的窝耳式山墙建筑彰显出岭南特色。周围的建筑与古堡相连,远远望去,如同起伏的山峦。


星子古道大部分已被现代公路取代,仅存的一段藏身于荒烟蔓草间,仍倔强地孤守着那段尘封的记忆,正如诗云:“草侵古道莓苔滑,花压残垣薜荔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