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古道

#

人文历史

目前此古道仅存8公里遗迹。


另据《太平寰宇记 贺州 桂岭县》中记载:“桂岭南二十七公里贺水边,有越王渡遗迹,该处贺水边石上有石栉、石履、俗云昔越王渡水脱履堕栉于此,二物今犹在。”《水经注》亦有类似记载。这记载的传说成分居多,也可说是春秋战国时南北交往路线的佐证之一。


据《南越策记》记载,汉高祖十一年,中大夫陆贾出使南越时,就是从潇水“取道桂岭顺贺江下西江登锦石山到达番禺”(今广州)的;汉武帝派甲将军平南越也是由此取道桂岭下苍梧的(见《百越先贤志》)。直到19311月红七军在邓小平、张云逸率领下,从湖南到贺县桂岭整编,也是从这条古道通过的(见邓小平《七军工作报告》)。从这些史料可见这条古道在历史上的重要性,亦可见桂岭段也是贺州古道的组成部分。


秦始皇修广西兴安县的灵渠,是沟通南北交通的重要举措,但开始时,灵渠的功能甚小,且时通时塞,直到唐代,由李渤主持大修,才有规模,(见《新唐书 李渤传》、《太平寰宇记 兴安县》)一直保持到现在。由此可见,在唐以前,南北通道是不可能仅靠灵渠的。显然,沟通潇水与贺江的水陆联运古道,担负更重的运输量,是南北沟通的主干道。


除此之外,古代尚有四条跨五岭古道:一是湖南郴州与广东连州之间,跨骑田岭,将湖南的潇水接湟水,即连江,又名小北江。这条线,西汉时属桂阳郡,设有阳山关与湟溪关,西汉南下军队“出桂阳,下湟水”即指此条交通线,唐代刘禹锡被贬南来,也是经此线。第二条是江西大庾至广东南雄之间,跨大庾岭,过梅关,沿浈江连北江南下,西汉军队“出豫章,下横浦”(指梅关),即指此路,唐代时由张九龄主持加修。第三条是湖南宜章与广东乐昌之间,沿武水而入北江,九泷十八滩,唐代韩愈南下即走此道。第四条是从江西的定南县寻邬县与广东龙川县之间,由定南水、寻邬水与东江水相接。秦始皇时赵佗南下任龙川县令,即经此道。这四条古道中,龙川古道只在秦时繁荣,其余三条,都主要在唐以后繁荣,尤其是梅关古道,在唐以后大批北方移民经此南来,并在沟通陆上和海上交通起重要作用。但在汉代至唐代之间,起主干作用的应是贺州古道。

特色

贺州古道是贺州境内沟通中国海陆丝绸之路的几条通道的总称。“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通商贸易交通路线的代称。“丝绸之路”有陆路与海路之分,“陆上丝绸之路”以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由西安至中亚、西亚、中东、西欧各国所走的陆路线为代表;“海上丝绸之路”以汉武帝派使者,从贺江流域的广信至雷州半岛的徐闻、北部湾的合浦,至越南、达印度、斯里兰卡等国所走的水路线为代表。贺州古道同时具有陆路与水路两种功能,是一条水陆兼程,以水路为主的对外贸易通道,同时,它还是海上与陆上“丝绸之路”的一条对接线。贺州古道近三千年的发展历程,留下了许多历史痕迹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