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仓古道

#

人文历史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道已经变身为如今的101省道。


米仓道历史上的文化、军事、商旅活动十分繁忙。道路养护与建设历代都由官方所统揽。道路两傍碑刻很多,如早期的唐碑 “天宝四载,太守郑子信此南北路移险造阁记”;宋嘉泰三年碑“古道边江夏水暴涨,则不便往来,命道人何永德錾崖栽石,以取道为庶,试行千古不朽之迹,详题琉璃关”。宋绍兴三年碑“绍兴三年二月十五日,金贼犯兴元府,弓级任荣记”等等唐宋至清代的记事碑文。《四川通志》载:“旧设关隘6处,城堡3处,店铺21处”。近年来在米仓山和大巴山之间还发现粮仓遗址数处。


近年来在米仓道沿途出土了大量的地下文物,如南江断渠、通江擂鼓寨、巴州月亮岩等遗址,其中在南江断渠、阳八台出土了至今约5000年前古人类遗物数千件,在赶场黄泥堡出土了半两、五铢钱50多公斤,在八庙垭出土了王莽五铢钱20多公斤(铁质榆荚钱),在该地小寨村出土唐代臂圈1件、海兽葡萄铜镜1面(经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确认为一级文物),在大坝欧家河出土了宋代铭文银盏24件,其中10件被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确认为一级文物,在县城出土开元通宝1.1万多枚。在团结筒车坝出土宋代云锣13件,其中7件被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确认为一级文物,在流溪坝出土宋代彩釉墓地砖24件,其中8件被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确认为一级文物,在桃园发现数处汉代砖室墓群(其墓砖分别为边长35厘米和35厘米和17厘米×8.5厘米的条形和方形砖,澄泥质地、火候较高)和大量的印模砖等等。


米仓古道上巴江两岸是楚汉战争粮饷供给保障基地,刘邦屯兵得汉城;萧何韩溪河月下追韩信至截贤岭;曹操与张飞交战汉水,直逼张郃退兵巴州;抗金名将岳飞率兵巴河东岸;南宋四川安抚制置使余玠在得汉城、平梁城、小宁城屯粮抗元。


经米仓道传播的佛教石窟文化十分丰厚,始于隋盛于唐的佛教石窟造像遍布全境。现有造像345处,1100余龛(窟)20000余尊,尤以南龛、西龛、北龛、水宁寺、通江千佛岩、白乳溪等石窟造像为代表,规模宏大,内容丰富,雕刻精美,独具特色,保存完好,闻名海内外,被誉为“巴中石窟,国之瑰宝,盛唐彩雕,全国第一”;巴山民居、祠堂、亭阁、宗教古建筑等,数量众多,保存完好。恩阳古镇、白衣古镇、毛浴古镇古朴秀丽;相传为汉室通风报信设立路标所植的皇柏古林至今在米仓道上挺拔苍翠,绵延十余里。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建立了以巴中区域为中心的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幅员面积4.2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00万,建立了中共川陕省委,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军队由1.5万人发展到8万众,巴中12万人参加红军,牺牲4万余人,其中留守于米仓山一带的巴山游击队3000余人,血战崇山峻岭,全军壮烈牺牲。


在这块土地上诞生了共和国将军和省部军级干部 446人,其中巴中籍将军27人,省部军级干部100余人。李先念、徐向前、陈昌浩、张琴秋、洪学智、许世友、刘瑞龙、吴瑞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留下光辉足迹,巴中是川陕苏区的首脑机关所在地、红军文物众多,被誉为“红军文物露天博物馆”,全市已公布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32处,可移动革命文物3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3051件,革命文物总量及规模居红军时期各根据地之首。全市现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4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个;巴中有全国最大的红军碑林—川陕苏区将帅碑林;有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王坪烈士陵园和全国最大的红军石刻标语—“赤化全川”。


名人文化资源

米仓古道地灵人杰,历代文人雅士英雄豪杰辈出,历时留下了他们英雄故事和众多的名诗佳作。如三国名将张飞、严颜,唐章怀太子李贤,大诗人李白、杜甫、王勃、韦应物、皇甫冉、李商隐,唐巴州刺史严武、史俊、羊士锷、吏部尚书张祎、唐状元张曙、宋代张垓,章崇简、陆游,民族英雄宗泽、岳飞,巴州籍北宋天文学家张思训,清代抗英名将、民族英雄张必禄,辛亥革命先驱董修武,中共早期领导人刘伯坚,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十大伟人晏阳初等。

特色

东段


长安古道
米仓古道最东面的一线又叫做汉中古道。所谓汉中古道,即陕西汉中通往四川的古道。此路从汉中经通江过平昌(古时称江口),由水陆两路抵绥定(今达州市),再下重庆。现在残存的道路痕迹还历历在目,不少题记佐证了古人开山劈石、修路造桥的丰功伟绩。平昌西兴乡天堂村北1.5公里处,明万历乙卯年(1615年)咸安袁雪庵书刻的高1.18米、宽0.7米、笔划宽0.9米的“”和位于江口镇的清光绪年间(1883年)廖纶题书的“群山开路让人行”及《石峡颂》:“天开灵奇,重峦叠嶂,岗抱双环,路开一线,树老石悬,竹修烟暗,宿鸟晨飞,流萤夕璨,水汇岷江,云连秦栈,剑阁夔门,东西相间,玉垒铜梁,秀分厥半,拾级连登,置身霄汉”均可佐证。


南段


米仓古道-南江段
米仓古道的陕西段为巴岭山邓家垭之北,经古梁州到汉中段为北段;翻越巴岭山邓家垭进入巴江谷地,经玉泉、牟阳城、上两、南江县城、穿皇柏林进入巴州为米仓古道南段。而因此道经巴岭山之邓家垭进入四川,故此道为“巴岭路”,全长500余华里,这是米仓古道最早、最为原始的名称及线路。虽然今古书上提到米仓古道有几条线路,而“巴岭路”是有史可考的古老线路。是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条军事通道和粮食物资运输要道。公元前1300年至1295年间,武丁先后四次经褒斜道直达梁州,再经“巴岭路”南下伐巴方,公元前1122年武王伐纣征集巴州 人到牧野会战仍经巴岭路出师北伐。公元前316年秦惠王并巴中仍经“褒斜道”、“巴岭路”南下,巴方被灭后,要消除巴方之意识影响,将巴方开通的“巴岭路” 更改为“大行道”。大行道南端的“汉昌县”、“得汉城”等均为汉王命名,汉朝的强大昌盛靠的是汉昌人勇敢,汉朝天下的得来靠的“得汉城”的粮食,巴山背二哥们用铁的双肩将粮食背运到汉中,公元前200年左右,阆中人范目募巴中人为汉王平定三秦,都经大行道北上。公元215年张鲁为曹操所破,自南山经大行道入巴中。
米仓古道的第三条路线,自汉中以西,沿濂水谷道和巴江(巴河,上游名南江)谷道,到达四川巴中地区。北起陕南南郑县,南至今四川巴中市,也因穿越米仓山而得名。该道全长250公里,自南郑向南循山岭经喜神坝、渡巴峪关,越山岭之后沿南江河谷至巴中。该道绕山越岭,攀行其间,如腾云驾雾。由汉中入三巴,此为捷径。此道是汉中去四川的捷径,但巴中比较偏僻,历史上经济不发达,故此道未能成为川陕交通主干线,也没有大规模修整辟成栈道,故道路狭窄、曲折、险峻。《南江县志》记载,秦末汉初,从陕西的南郑起到四川的道路中就有米仓道。旧时《巴中县志》载,汉平关,建安22年(公元217年),张郃从此关进窥巴西,为蜀将张飞所败。” 唐代两京的佛教造像艺术主要通过米仓道而输入巴中,即由汉中兴元府(今陕西南郑)向南越米仓山,经集州(今四川南江县)直抵巴州。在唐代,作为入川的重要陆道交通线之一,米仓道的地位仅次于金牛道。中和元年(公元881年)唐僖宗入蜀即取此道。此道起于陕西汉中南郑,翻大、小巴山,过米仓山进入蜀地南江县境,穿越南江县150多千米后跨入巴中,又沿巴河、渠江南下重庆,此乃水陆交融之“米仓道”之一。又其陆路,经蓬州(蓬安)顺庆(南充),再下合州(合川),直抵江州(重州),此乃南米仓道所经之路线。该道经南江长池和旺苍木门向南下巴中恩阳可与南米仓道汇合,向西经苍溪可以沿南方丝绸之路经阆中、南部、三台、中江沿线抵成都,此乃米仓道西线。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讨张鲁,张鲁即由米仓道南逃巴中。曹操击降张鲁后,留夏侯渊督张郃、徐晃等将屯汉中。夏侯渊曾遣张郃率军由米仓道入争巴中,进军至宕渠(今四川渠县),被张飞击还。木门当此大道,所以木门留下了较多的三国遗迹。蒙古蒙哥汗八年(1258年),蒙哥亲自率军攻南宋四川上游,主力由金牛道趋剑阁,另遣宗王木哥率偏师由米仓道趋巴中。近年已在米仓道沿线发掘出大量文物。 米仓山古碑位于旺苍木门道上纪家河桥头。为米仓道上仅存的石碑。碑文上有“上通秦陇,下达蜀川”的文字,足证此道即为米仓古道。


北段


米仓古道-旺苍段
米仓道北端呈“Y”字形,由城固、南郑、沔县南去,均有路通往北口。唐宋时期,由梁州越大巴山去巴蜀主要有西、中、东3条路径会于米仓道。其中,西路沿濂水西侧而上,经今南郑县郭滩、高台、新集、濂水、圹口、庙坝,越米仓山,到焦家河后,或溯焦家河东至大坝,再折南经关坝,沿难江(今称南江)而下至难江县(今四川南江县),或顺焦家河西去,到白头滩后折东南行,经中坝子、新民、杨坝亦至难江县。此路险居岩侧,陡临深渊,上下攀登,十分难行。中路由南郑南去,经草堰、周家坪(今南郑县治所)、青树、红庙塘到喜神坝后,或折西南至庙坝,接合“西路”至难江,或南行10里至庙坪(南郑至南江公路经地),再折东行,翻越一个小垭口,下褒城坡,约5里左右至小坝,复由小坝沿冷水河上源东支流而去,越米仓山至大坝,再南行经关坝顺难江而下亦至难江县。此路庙坝附近的牛脑壳(牛头岭),山势高峻,登顶北望,南郑县历历在目,是控制米仓道之险地。东路溯冷水河而上,经油房街、高家岭、牟家坝至郑家坝后,或折西南经秦家坝至小坝与中路合,或折东南经清石关、回军坝、西河至碑坝后,再折西南沿沙坝河而下,亦可至难江县。此路地当老林,崎岖幽径,野兽出没其间,加之道路迂远,一般行旅很少选取此途。但由碑坝沿碑坝河南行,或沿后河而下,可达通州通川县(今四川达县)。这是唐宋时期沿子午道或傥骆道经汉中去东川的道路。南宋时,川东夔州路支援汉中的军需物资,多经由此路运给张浚指挥的军队。  西县(治所即今勉县老城)亦有路人米仓道。此路沿定军山东侧南行,经今杨家山、阜川、大河坝、钢厂至濂水,入南郑、米仓山间的“西道”而行。由城固入米仓道,大体是溯南沙河而上,经七星店、元坝、小盘后,或折西经法镇入南郑至米仓山的“中道”,或折东南经大盘、两河口、岩窝坪、廖家坝、西河至碑坝,人南郑至米仓山间的“东道”。行旅由西县、南郑、城固等地去川北、川东,选择何途,取决于出发地和所要到达的目的地。
米仓古道的第四条就是从陕西宁强、南郑两县至旺苍百丈关的米仓古道,也是金牛道汇入米仓道的又一重要间

米仓古道
道。这条米仓古道的起点是陕西汉中,终点是旺苍百丈关(今旺苍县城)。沿途以木石为栈,历代畅通无阻。顺此道向南可直下苍溪、阆中,向东可到南江巴中,向西可到广元。这是旺苍历史上一条著名古道,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也因翻越米仓山而得名,亦称米仓古道或米仓间道,由北向南贯通旺苍全境。“上至秦陇,下达苍阆”。
路线是从汉中到陕西宁强县经茅坝河(今陕西宁强县茅坝河镇),通过旺苍县的干河坝(今旺苍县干河乡)、鹰嘴岩(今旺苍县英萃镇),或者经旺苍县的万家乡、盐河乡、国华镇在两会寺(今旺苍县双汇镇)汇合,至旺苍百丈关(今旺苍县城)。沿途以木石为栈,历代畅通无阻。顺此道向南可直下苍溪、阆中,向东可到南江巴中,向西可到广元。这是旺苍历史上一条著名古道,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也因翻越米仓山而得名,亦称米仓古道或米仓间道,由北向南贯通旺苍全境。“上至秦陇,下达苍阆”,这是古人对旺苍米仓古道的真实写照。旺苍地处川陕交界的米仓山南麓,是入川进陕的要塞,不仅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更是官家出入、商家往来的重镇古邑。古时候旺苍境内的南北交通运输通道,除了东河、后坝河的水道外,陆路交通就是米仓古道。米仓古道在民间有水路和旱路之说,即米仓水道、米仓旱道,发源于陕西南郑和宁强的东河与米仓古道,均成为米仓山南麓的交通孔道和运输大动脉。随着时间的推移,米仓古道在政治、军事、经济上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后来逐步又分为官道、兵道、商道。穿越时空的隧道,历史上的旺苍米仓道上曾演绎了无数动人的历史故事。刘邦兴于西蜀,占据汉王山,很多故事就发生在这条古道上,至今还在旺苍民间流传。传说这条古道上的东鼓城山山顶,当年诸葛亮曾屯兵演练“八阵图”,点将台至今依稀可见。川陕苏区时期,地下交通线(即红色交通线)的西线同样是这条米仓古道,红军发动陕南战役攻打汉中,大部是从这条古道上的国华一带出川的。


西段


米仓古道
最西边的一条米仓古道是陕西联平关至旺苍的白水道。这是金牛道汇入米仓山道的重要间道。路线自宁强县的联平关始,在金牛道上潭毒关分路,越旺苍县天星坪、木瓜铺,经白水场(今旺苍白水镇)至苍溪、阆中。南宋诗人陆游两次途经此道,有《题木瓜铺》一诗。
3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