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南古道

#

人文历史

博南古道既是一条军事要道,又是一条国际性的商业交通线。6尺多宽的路面,全以大石砌就。在古道所穿越的地方,至今依然流传着“汉德广,开不宾,度博南,越兰津,渡澜沧,为他人……”的苦歌。 

博南古道的开辟,是张骞出使西域的意外收获。当他历经千辛万苦,结果发现到西域各国“从羌中险,羌人恶之,稍北则为匈奴所得。”(《史记?大宛传》),“通蜀身毒道便近,有利无害。”(《史记?西南夷传》)因此,古道的开辟从开始就非同一般商道修建,就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和深远的军事意义。 

公元前138年,张骞受汉武帝派遣出使西域,以联络西域各国挟击匈奴,打开通往西域的道路。张骞在大夏“见蜀布邛竹杖”(据《史记?大宛传》),他由此推断西南有一条通往西域的道路,并在归来后,向汉武帝禀报此事,汉武帝遂派人前往西南夷,寻找开辟“蜀(四川)身毒(印度)道”,但使臣因为受到唐昆明等部落的阻碍没有寻找到。公元前109年,孝武帝通过再次寻找,打开了这条通道(据《华阳国志?难中之》载:孝武时,通博南山,渡澜沧水、溪,置嶲唐,不韦二县)。到公元69年(东汉永平十二年),汉王朝相继建立了哀牢、博南二县。至此,一条始于四川,分“朱提道”和“灵光道”两路进入云南,在楚雄汇合后并入,“博南古道”,跨过澜沧江,再经“永昌道”和“腾越道”出缅甸、印度等国的国际性通道完全打开。张骞出使西域的使命终于得以完成。这条道路就是比西北丝绸之路还要早200年的“西南丝绸之路”。古道开通后,成为中国布、邛竹杖、蚕丝、茶叶、烟盐、中药材等货物运到南亚甚至欧洲诸国,又把国外的棉纱、小百货、煤油、宝石等运回国内进行交易的要道,使沿途市场经济得以发展。


在这条横亘几千里的国际大通道上,翻越横断山脉博南山主峰的道路远不过百里,但由于博南山山势险峻、树林荫翳、烟雾迷离,山之西麓又有滚滚澜沧江为天然屏障。于是,在山顶形成了军事上的制高点“叮当关”,成为我国历史上的军事前哨。


到了1937年,因滇西抗战的需要,绕行博南山的滇缅公路永平段竣工通车,大批战略物资和信息不再经由博南古道马帮驮运,国际运输线由古丝绸之路转移到滇缅公路上,但古道仍然是民间运输要道。中华国建立后,1959年至1980年,滇缅公路永平段分期得到改建,改建后的公路走势与博南古道相同,并且大部分重合,里程得到缩短,行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2002年,穿过博南山的大保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使博南古道彻底沉寂下来,博南古道、滇缅公路、320国道、大保高速公路以及正在建设的大瑞铁路,以翻越、绕行、穿透三种形式充分佐证了博南山在中国交通史上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也佐证了先人们开辟修建博南古道的前瞻性。 


博南山碑立于永平县博南山永国寺大殿旁,是研究永平博南古道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对研究永平历史文化也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由于饱经历史的沧桑,风雨的侵蚀,永国寺现已荒废,原立于寺旁的博南山碑,已交由当地的文管员负责保管。 


博南山碑立于民国元年,此碑为青石质地,高132厘米,宽70厘米,厚10厘米,额呈半圆,中高58厘米,宽100厘米,无纹饰,碑文从额内写起,共10行,每行3至22字,为直行楷书。由剑川赵藩撰文,欧阳榘书写。 


碑文如下: 


水经注:汉明帝时,通博南山道,行者苦之,歌曰‘汉德广,开不宾,度博南,越兰津,渡澜沧,为他人’即此山也。一名金浪巅,俗呼为叮当山,杨升庵所云方言之讹是已。明李晋王李定国与清兵曾战于此山上,永国寺犹奉永历帝君臣栗主。晋王所题宁西禅寺木牓四字,犹悬殿楣,惟石牓“庐宝座”四字,则仅中二字存矣。中华民国光复之元年正月,腾越李师长印泉与余有事西南道经山中,考图经,游旧刹,发思古之幽情,题名立石以念来者。



凤鸣桥是博南古道上的重要桥梁,横跨于杉阳镇马沙坝东的倒流河上。凤鸣桥始建于秦昭王五十年,是博南古道上历史最为古老的桥梁之一。据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载:北下及溪,有桥跨溪,东来者,是为杉木河驿大道。其桥有亭上覆,曰‘凤鸣桥’。是为此桥最早的确切记载。


凤鸣桥在明代为风雨桥,上面建盖有躲避风雨的桥亭。光绪十五年,此桥重修。桥凡三孔,石拱,不等跨。桥长20米,宽4米,高3米,在建筑上与水流面相对应,美观大方,坚实牢固。随着岁月的侵蚀,桥栏、桥亭均已被毁,但桥拱、桥面保存完好。经过2000多年的人踩马踏,桥面上的石板已被磨砺得十分光滑,马蹄印痕深达10多厘米。凤鸣桥虽历练20多个世纪的风雨沧桑,至今依然牢固地横跨于激流奔流的倒流河上。

特色

永平古称博南(以博南山得名),所以,这一段丝绸之路被称为“博南古道”。随着时间的演绎,人们习惯上把南华经祥云、大理、永平、保山、德宏至缅甸、阿富汗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古道统称为“博南古道”。博南古道在永平县境内绵亘100多公里,犹如一条抖擞开鳞鳞筋骨的巨蟒,是相对较为完好的一段,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文化积蕴浓厚,旅游资源丰富。一是文物古迹众多且研究价值较高。如北斗铺、万松庵、天津铺、曲硐清真寺、万马归槽、花桥古驿、元代古梅、贞洁匾额、博南山碑、永国寺遗址、明代古茶、杉阳古镇、西山古寺、凤鸣古桥、江顶寺门楼、下铺客栈遗址、蒲蛮桥马居遗址、霁虹桥遗址,澜沧江畔摩崖石刻等。二是庙宇庵堂林立。永平县现有大小寺庙118个,其中古道沿途的庙宇历史悠久,香火旺盛,客源众多,梵音不绝,如:万松庵、玉皇阁、铁厂关庙、花桥普照寺、杉阳永国寺和西山寺等。三是自然景观名符美誉,独树一帜。如有西天文笔之誉的大尖山,盛誉一时的西山晚翠、永平晓雾,有山坳明珠之誉的大碱塘,万松仙境之誉的北斗万松山等。四是永平县民族众多,有汉、彝、回、白、苗、傈僳等多种民族在此繁衍生息,各民族的民族节庆、民族服饰、民风民俗风格迥异,也是博南古道旅游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1981年公布为永平县文物保护单位。将沿途永国寺、博南山、金浪巅神祠遗址、土堆古墓群、凤鸣桥、杉阳和江顶寺门楼等,均列入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