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望山古道

#

人文历史

古越之地,历史悠久,一桥一石皆有来历,山川江河更是一部物化的史书。别的不说,窥其名,便可探一番历史的烟云者,量莫大焉。如绍兴城南的秦望山,便因当年秦始皇南巡时,登临此地,远望南海(今杭州湾)而得名。
遥想2200多年前的那个初冬,龙车凤辇、万夫簇拥的一代霸主,于诸暨、大越一路逶迤而至会稽祭禹之后,登临五百多米的秦望山巅,远眺浩瀚的大海,俯视脚下新征服的领地,那种君临天下、舍我其谁的威严和雄仪,该是何等的气势。也许天下为王者,除了指点江山的得意外,都有激扬文字的嗜好,登临秦望山的秦始皇同样忘不了这一茬。于是他命随行的丞相李斯,手书小篆,铭文刻石,以颂政德。秦望山因秦始皇的登临望海而成越中名山,也因李斯的铭文刻石,而成绍兴于兰亭之外的又一书法重地。
其实,即使秦望山没有秦始皇的登临和李斯的铭文刻石,在会稽群山中也是独傲翘楚的。海拔543.6米的秦望山是会稽山秦望、法华、兰渚、香炉、云门、委宛等众山的最高峰。作为越地的标志,秦望山一定意义上就是会稽山的代表和特谓。“南登秦望山,目极大海空。朝阳半荡漾,晃朗天水红。奚谷壑争喷薄,江湖递交通。振缗还早潮,弭棹候长风。”挺拔巍峨的山势,众峰之杰的雄竣,使秦望山成为俯瞰越中胜景的最佳所在。“悬瞪孤危,径路险绝;板箩扪葛,然而能升。山上无甚高木,当由地迥多风所致。”郦道元《水经注·渐江水》中寥寥数笔的记载,则将秦望山陡峭险艰的风光和山腰树木葱茏,山顶惟有裸岩、灌丛的独特气象和体貌摹写得纤毫毕露。“绝顶高峰路不分,岚烟长锁绿苔纹。猕猴推落临岩石,打破下方遮日云。”在唐朝诗人萧翼的眼里,云蒸霞蔚,气吞碧湖,势入东溟的秦望,无疑更是一座“无限风光在险峰”的仙山了。

特色

秦望山是千灯地名由来的地方,据汉书《吴月越春秋》和宋《玉峰志》记载,三江之首的吴凇江畔有土墩及千,离我们昆山市十五公里的地方,有一个高高的土墩,就是第一千个墩,因此,地名就叫“千墩”。 清宣统二年(1910年)千墩改名茜墩。来由是墩上长满了茜茜草,是文化雅士对它起的雅称。到了六十年代中期, “茜墩”改名“千灯”,是因为千灯的当地人在念“墩”和“灯”时,家乡话都是同一个发音的。因此,几十年了,千灯就一直叫到了现在。在公元前750年,吴越争霸时吴王寿梦为防越国侵犯,所以在土墩上修筑烽火台,因此2750年前的千灯就已经是一个军事要塞了。到了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东巡,目的是去浙江祭祀大禹,走水路经过吴地来到千灯上土墩望东海,因此,这个土墩就名为“秦望山”或“秦柱山”。